新 县 春 节 习 俗
新县处鄂豫交界,江淮分水之地,往昔民风淳朴,民俗独特。时代的变迁,有些习俗已消失,有的习俗正兴起。新县春节习俗分为备年、过年、拜年。
备年。农人忙八月,商人忙腊月。春节之前,千家万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大人要为孩子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购买祭祀用的贡香蜡烛、黄表烧纸,备足烟酒鞭炮。特别是备制节日食品,进入腊月,开始杀年猪,醃腊肉,打糍粑,煎饼折,蒸雪糕,做印子馍,舂汤圆面,酿甜酒,做挂面,炒花生、瓜子,做芝芝麻、花生糖,炸冻米,油炸丸子、麻叶、红薯片等以备新年上节,招待拜年客人。田铺乡蒸肉糕、鱼糕,箭厂河乡做血豆腐,亦各有风味。和外地一样,年节前,商店超市往往采取打折、抽奖、买二送一等方式来吸引顾客。如今物阜年丰,商品琳琅满目。什么时候想买,有钱就能买得到,不像从前办年那样烦人了。
过年。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俗称过大年,是民间辞旧迎新的隆重节日。家家户户提前打扫庭院,张挂字画,当天贴春联门画(别人家贴了春联,不可去讨债要钱)。室内外焕然一新,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祭祀祖先,俗称烧年纸。户主要洗澡净身,煮猪头、四蹄及猪尾巴(以示整猪之意)上供,猪肉上插上筷子。另外供奉果品(糕点、红枣之类),敬三(盅)茶五(盅)酒,供饭。香案(供桌)上点燃长明灯、红烛,焚香纸,放鞭炮。家长祭拜毕,其余兄弟子孙依次叩拜。民间习惯连续烧香一昼夜或三昼夜。
吃年饭。要举办丰盛的家宴,以显示喜庆满堂。一般早饭吃甜酒糍粑,俗称焊田埂,祝愿田埂坚固,来年丰收有望。中午过年(俗称吃团圆饭。也有早上或夜晚过年),务必全家团聚,已分居的儿媳及孙辈都要回来团圆,外出的人百十千里远也赶回来过年。年饭应多煮一些,过年后三天内不可煮生米做饭。近几年,城镇是时兴在酒店饭馆包年饭,省事多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辉煌,全家围炉团聚。首先由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长辈给小孩分“压岁钱”,然后,全家围炉说笑,彻夜不眠,现在家家户户看电视“春节晚会”。守岁时忌说“坐夜”(新县方言中给死者守灵称坐夜)。接年。民间习惯是夜鸡叫头遍时,即“出天方”,意谓开了天门,上界神仙下凡,千家万户打开大门, 户主更换新衣、新帽、新鞋等等,面朝外设香案行祭礼,燃鞭炮,迎接喜神,财神、灶神等诸神下凡。现在是夜零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接年之后,晚辈开始向家庭长辈拜年。早饭吃水饺,所谓“初一早上吃扁食——头一嘴”正是如此。
拜年。大年初一拂晓就有人拜年,意谓早起早发财。解放初期,城关各街道的街长清早带领各组长向街邻拜年。接着邻居宗族互相登门拜年,见面互相作“发财揖”,说“恭喜发财”,一般用香烟、香茶、糖果、花生等招待。亲戚朋友带着大包小包的糕点来拜年,主人便端来甜酒糍粑、荷包鸡蛋,或肉汤挂面招待客人。留下吃饭的均以丰盛酒食招待。拜年走一家吃一家,有人一天吃十几顿饭,外地人刚来新县不懂当地习俗,肚子撑得受不了。过去居住分散没有公路交通不便,拜年有先后顺序,“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岳父家里走。”先宗亲尊长,再娘亲,后姻亲,继而平辈、朋友,一般到正月十三为止。另外,老人去世后,第一个春节称为新年。正月初一,邻里及家族携带香烛纸炮前来为亡灵拜新年。初二至初五是亲友拜年时间,孝家定于某日中午筹办酒饭,集中招待。
如今时代变了,用电话拜年,发手机短信贺年,再不逐户登门,像以前拜年累得腰酸腿疼了。还有人借长假之机,出外旅游度春节。尽管时代在变化,许多传统开始慢慢消失,但是新县人依旧恪守着祖先们留下来的风俗,新的时代赋予春节新的意义和内涵,而这些元素,让过年这个古老的习俗永葆活力。
曾一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