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乡位于新县西南端,属淮河水系,西接湖北大悟县,南连红安县,地处鄂豫两省三县八乡镇结合部,距武汉120公里,距信阳100公里,距县城70公里,在清末民初因设有盐卡而得名。全乡共辖9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2571户9362人;国土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4.8万亩,耕地面积5200亩,是一个人均6分耕地16亩山场的典型深山区乡。
同时,卡房乡又是一个革命老区。先后有6000多人为革命牺牲,是国民党制造90里路无人烟的中心地带。建国初期,全县授衔将军43人,卡房就有7人(潘焱、徐明德、叶建民、潘寿才、胡贤才、谭幼夫、张宗福)。同时,以反映李先念为主的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的电视剧《中原突围》和刘名榜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电影《五更寒》主要拍摄景点就在卡房一带。目前,境内还保留有列宁号飞机起飞场、沈泽民烈士墓、鄂东北道委、红军后方总医院第三分院等革命旧址,红色资源丰富。
卡房乡也是一个生态旅游区。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指导思想,采取强硬措施,杜绝乱砍滥伐,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收到了良好效果,荣获了“国家级环境生态优美乡镇”荣誉称号,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俨然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境内原始植被保护良好,四季清水常流,动植物品种繁多,珍稀动植物有金钱豹、金钱龟、娃娃鱼、紫薇、归檀等;境内山高谷幽,奇峰高耸、古木参天,林中鸟欢虫鸣,谷底清潭倒影,飞瀑凌空,水中鱼虾嬉戏自在,置身其中,感悟大自然的静幽美谧。
卡房乡更是一个经济活跃区。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广大干群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充分发挥我乡的生态优势,构建绿色生态农林业生产体系,引导农民发展生态林业、林下经济等现代林业经济。目前,全乡杉木面积已累计达5.5万亩,板栗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达80万公斤;银杏种植面积达0.8万亩,年产银杏达11万公斤,已达到“户户有林业,组组有亮点,村村有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快集镇和农村发展步伐,加大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以大投入实现面貌大变化,先后完成了投资1140万元19.2公里的战备公路建设任务;完成了32万元的文化综合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卡房集镇和各村中心村、居民点的规划工作,并引资800余万元实施古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2097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8元,争资跑项到位资金7572万元。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