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以案释法案例库
信阳新县陈某甲和陈某乙邻里纠纷调解案
发布时间:2023-03-01 来源:司法局
字体:
分享到:

一、案例基本信息采集 

  案例类型:其他类人民调解典型案例

  矛盾纠纷受理时间:2023年2月18日

  矛盾纠纷类型:邻里纠纷

  调解组织名称:新县吴陈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案例正文采集 

【案情简介】

  吴陈河镇某村民组村民陈某甲与陈某乙系前后邻居关系。陈某乙家修建房屋时,屋檐排水超出陈某甲家的屋檐,因陈某甲的房屋在前,地势较低,陈某乙房屋在后,地势较高,前后形成落差,遇到下雨天,陈某乙家屋檐排水全部滴落到陈某甲围墙及院子内,对陈某甲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陈某甲多次找到陈某乙进行理论,陈某乙拒绝协商,双方为此发生激烈争吵。陈某甲对陈某乙的行为感到气愤不已,便来到吴陈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过程】

  受理本案后,吴陈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认识到此事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冲突再次升级,立即指派专职人民调解员迅速介入,立即联系到双方当事人,并告知调解原则、调解纪律、调解程序,经双方同意后开始调解。

  调解员经过现场实地察看发现:陈某乙的屋檐位于陈某甲家围墙的里面,屋檐排水确实影响到陈某甲。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站在各自的房顶上就开始争吵,互不相让。调解员见状,立即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

  次日,调解员再次找到陈某甲和陈某乙单独进行调解工作。陈某甲表示,每逢下雨天,陈某乙家屋檐排水全部都流入自己家中,自家墙墙壁也已浸透,墙体还存在倒塌的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多次找到陈某乙,却未得到任何回应,陈某乙甚至对此在村里散步扬言。针对于陈某甲的陈述,调解员通过走访村内群众了解到:陈某甲与陈某乙系多年恩怨,纠纷积累已久,其间双方也发生过肢体冲突,调解情况不容乐观。

  随后,调解员向陈某乙了解情况。陈某乙表示自家房屋建造时就是按照房产证上的面积来的,不会出错。随后,调解员查看了陈某乙和陈某甲的房产登记证,并实地测量,陈某乙家在修建屋檐时,超出界限二十公分,认为这样方便了自家排水,避免滴落在屋前,形成凹洼,影响自己门前美观及出行。调解员及时将这一信息向陈某乙告知,陈某乙认为这是建造房屋人员的问题,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同意对屋檐排水进行改造。调解员告知陈某乙,若一意孤行,即使双方走上法庭,陈某乙也是不占理的,双方是多年的邻居,事情闹到这一步对双方都会造成一定影响。调解员向陈某乙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第二百九十六条之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陈某乙行为违反上述法律规定,应当及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不得影响到陈某甲家正常生活。经过数小时的调解工作,在调解员摆事实、讲道理之后,陈某乙表示愿意将自家屋檐排水进行改造,但是要求陈某甲也出部分改造费用。

  对于陈某乙的主张,调解员再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在调解员法理情的耐心劝导下,双方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陈某乙某也表示愿意无偿拆除越界的屋檐,排除障碍。

【调解结果】

  在乡村两级调解员的主持见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如下协议:1、陈某乙将越界屋檐进行改造,将屋檐向内改进20公分,确保屋檐滴水做到不会影响陈某甲家。2、陈某甲自行将墙体进行修缮。3、双方握手言和,不在追究对方过错。4、本协议系双方充分协商后的结果,在调解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欺诈、胁迫等情形。

  为了解协议履行情况,调解员及时对案件进行回访,双方当事人已经完成了和解协议中的事项,双方都对此次结果感到满意,邻里之间终于和谐共处。

【案例点评】

  在日常生活中,邻里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处理不当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无论从法律法规或者是道德情感,都应该朝着有利于邻里和睦和谐的方向处理。本案中调解员对这次屋檐排水引起的邻里纠纷,运用了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与调解技巧,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全面分析。陈某乙起初态度强硬,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劝解下,陈某乙终于认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态度端正,积极做出改正行为。邻里之间经历这次事件后都认识到了以前相处过程中各自都存在的问题,从而宽容以待,和睦相处。

  从本案来看,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不仅具有节省时间、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案中,调解体现出了能够弥合邻里情感的显著优势,能够更为灵活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构建新型良好社会关系。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调处矛盾纠纷需要调解员具有较强的能力和素质,既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又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现实纠纷;既要立足于法律框架,又能在法律允许意思自治的范围内,跳出法律条文来寻求实质性正义;既恪守法律精神和基本原则,又能从维护和谐社会关系的现实需要发挥调解的衡平功能。此外,调解员应当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明确纠纷性质与症结,及时厘清纠纷中的争议焦点,认真研判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推动纠纷化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