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熙,1906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4年6月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战斗。1928年,蔡申熙担任中共江西省军委书记,重建了江西秘密军事系统。
1929年冬,蔡申熙被派往江西东固革命根据地工作,担任游击队第一路军总指挥。东固的四周是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蔡申熙狠抓武装斗争,在小股游击队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江西红军第2、3、4团。1930年4月,江西红军第2、3、4团与罗炳辉第5团合并编为红6军,黄公略任军长。在东固根据地,蔡申熙指挥部队向吉安、永丰、兴国等县进行波浪式扩张,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的斗争,被群众称赞为“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
1930年春,蔡申熙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红15军在黄梅县考田镇成立,全军共2000余人,蔡申熙任军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拉起队伍,建立建制,创造了红军历史上建军时间最短的纪录。
红4军成立后,鄂豫边特委决定以主力寻机包围根据地外围的弱势之敌,调动增援之敌,于运动中消灭其力量,另一部配合地方武装,拔除敌人设在根据地内部的孤立据点,破坏敌人的“围剿”企图。经过研究,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许继慎四位黄埔同学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等破敌之法,蔡申熙承担了率部试阵的任务。
蔡申熙试阵的第一仗,是1931年1月26日围攻湖北麻城北部的磨角楼。磨角楼一仗歼敌不过千人,但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开创围点打援的先河,此后这个战术成为红四方面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之一。
蔡申熙试阵的第二仗,是1931年2月上旬强攻河南光山县新集镇。新集三面环山,城墙高两丈有余,城池碉堡全部用长方岩石砌成,异常坚固。红10师进攻新集一个星期,进展不大。蔡申熙改变策略,每天组织部队佯攻,暗地里却利用城北一家小店作掩护,挖了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坑道到城墙底下,然后用炸药炸毁新集一段城墙。红军战士冲进城内,全歼守敌1000余人。这是红军历史上最早进行坑道作业的战例,一举拔除了根据地内的心腹大患。
蔡申熙试阵的第三仗,是1931年3月的湖北孝感县双桥镇大战。红4军为扩大战果,主动向平汉路出击,平汉路北部交通大动脉处于瘫痪状态。敌军岳维峻率领第34师前往解围。1931年3月上旬,红4军千里奔袭,战斗在双桥镇打响。这是一场有悖常理的战斗,因为我军兵力略处下风,按照常规只能打一场击溃战,结果却打成了歼灭战。这是红4军第一次通过飘忽作战(运动战)歼敌一个师的空前大捷,宣告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最后的胜利。带领部队摸索和实践新战法的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成为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
1932年10月9日,蒋介石纠集重兵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疯狂“围剿”。为了保证军队、政府机关人员和群众的安全转移,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率部在黄安河口镇与数倍之敌展开激战。在顽强抗击敌军轮番进攻的激烈战斗中,蔡申熙小腹不幸中弹,血流如注。他一手捂住伤口不让肠子流出来,一手挥抢还击,坚持指挥作战,直到战斗结束,壮烈牺牲,年仅26岁。他以碧血染黄沙,将一世英名镌刻在大别山的红土地上。
来源: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