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 改革创新
深耕群众性文化 培育文化合作社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字体:
分享到:

  背景介绍

  “乡村文化合作社”是以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乡村文化团队为依托,群众自愿结合管理的互助性组织,为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合作社建设为乡村群众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愉悦身心的平台,用新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来唱乡音、演乡戏、授技能、磋技艺、传非遗,激发乡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帮助群众找回文化自信。

  新县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文化品牌建设,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旅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有序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

  主要做法

  (一)以文化人,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新县文广旅局始终坚持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入局,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结合“饺子宴”、送戏下乡、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在全县开展文化活动每月2场,乡村文化合作社以结对子的形式将地灯戏、皮影戏、民间小调、豫南民歌等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延伸到村组、广场、农户门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体验饕餮文化盛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促使新县这几年发生了潜移默化,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守的垂暮老人开启了新的生活,家庭妇女爱上了唱歌跳舞,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饺子宴上、在文化演出的广场上、在孝善护理员陪伴老人的庭院里,都有群众发自内心绽放出的幸福笑脸和欢声笑语,新县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二)自发自觉,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例如2014年成立的邱堂村农民合唱团,是吴陈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的雏形和缩影,成立之初,老百姓们借助传统打击乐等民间乐器,围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方传说等文化资源,创编了地方小调20余首,民间演出在吴陈河及周边乡镇取得巨大成功,深受群众喜爱。文化合作社正式成立后,邱堂村“两委”和群众又相继组建了皮影戏团、非遗手工艺团、旱船团、舞狮团等多支农民文艺团队,奠定了如今的文化繁荣场面。政府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鼓励和引导文化志愿者加入乡村文化合作社,突出群众主体,广聚文化人才,累计吸纳辖区内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传承人、种植大户、文艺爱好者等人员300余名加入到文化合作社中,通过开展文艺演出、辅导培训、阅读推广、非遗传承等活动,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形成了人人争当社员的良好氛围。全体社员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个个争当“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基层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

  (三)文旅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愿景凸显

  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新模式,新县积极繁荣活跃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近年来,全县86家文化合作社演出团已走遍全县17个乡镇(区、街道),开展文艺表演活动超过800余场,受益群众近18万人。精心策划锣鼓、皮影戏、歌舞、编竹筐、剪纸、烫画葫芦、捏泥人等非遗民俗展演,并打造了“汉服+非遗”等一批精彩节目,让游客赏古迹风韵、觅非遗民俗、观文艺汇演、品特色美食,畅享乡村文化艺术“盛宴”,活动吸引大批游客,进一步擦亮了新县文旅品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新县乡村文化合作社真正做到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实现了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新县已经建成合作社86个,社员人数达到816人,累计发布作品1780次,编排常态化演出节目220个,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惠及群众和游客20余万人次。在文化合作社的拉动下,新县田铺大塆、西河湾、丁李湾等乡村景区人气和经济收益大幅攀升。

  经验启示

  加快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有条件的村实现全覆盖。通过县级专业文化人员和志愿者与社员“结对子”,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进行专业指导和改良,推动新建一批乡村剧场、村史馆、非遗展示馆,编纂一批村歌、村志。组织开展观摩、交流、研讨和汇演,培养一批具有文化素养的基层文化人才,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最终实现乡村基层文化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