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湖管理区:开门教育践初心 产村融合惠民生

 
信息来源: 新县香山湖管理区 发布时间:  2025-08-19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香山湖管理区坚持开门教育,以“开好门、办好事”为抓手,立足 “中国健康好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康养等特色产业,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产村融合、服务群众的实效,让“开门教育”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一是筑牢服务根基,下沉一线听民声。

  按照“开门搞教育,一线纾民困”导向,召集区村党员先锋队,康养产业、民宿产业服务专班,推动干部下沉常态化。通过“昼访夜谈”“敲门走访”等方式,深入水塝村等村组,与村民拉家常、问需求。“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家里地里顾不过来”—— 这是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心声。党支部将群众诉求逐一记录,形成“民生需求清单”,把“就业难、增收难”列为头号攻坚目标,让干部的脚印留在田间地头,让群众的呼声成为工作的指南。

  二是深化产业联动,精准施策解民忧。

  紧扣“群众点单、支部派单、企业接单”工作模式,将水塝印象康养中心项目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重要抓手。管理区党委牵头对接项目方,梳理岗位需求,匹配村民技能清单,引导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目前,试运营的康养中心已吸纳23名水塝村民就近就业,涵盖中药材种植、酒店服务等岗位。“以前守着村子没活干,现在在康养中心上班,不光能挣到生活费,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水塝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变化。同时,推动村民与康养中心建立供销联系,自家种植的蔬菜直供中心,形成“务工+务农”双增收渠道,既解了群众增收愁,又破了企业运营难,实现产业与民生双向赋能。

  三是聚焦民生实效,问效于民暖民心。

  从“产业弱、年轻人外出”到“家门口就业、增收有门路”,水塝村的变化是“开门教育”成效的生动注脚。村民们说:“政府搞开发带动了整个湾子,年纪大的能做工,种的菜有销路,住在附近很方便。”曾经的留守困境逐步化解,青壮年回流趋势显现,乡村活力不断提升。这种“问需于民定方向、问计于民找方法、问效于民验成果”的闭环模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在身边、服务在眼前,让“开门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中国健康好乡村” 的底色更浓、民生温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