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背景:破解融资难题,激活乡村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金融为要。长期以来,新县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痛点,突出表现为:农户金融知识匮乏、申请贷款流程繁琐效率低、缺乏有效抵押物、信息不对称导致“缺信用”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成为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的关键堵点。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涉农主体融资瓶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新县金融服务中心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推出“整村担保+整村授信+全域信用+逐村宣传”四步金融服务模式,着力营造便捷、高效、普惠的农村金融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构建四方联动,优化服务流程
(一)整村担保,破解“融资抵押难”。政府性担保公司存入保证金,为新县农商行等合作银行提供整村贷款担保,重点支持无贷户、首贷户和需增信的涉农主体。创新推出“见贷即保”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免抵押物审查、免反担保,显著提升金融普惠性。目前新县金源融资担保公司整村授信担保金额已达1.6亿元。
(二)整村授信,实现“家家有额度”。以村为单位,逐户建档评级授信。村“两委”、驻村干部、金融工作队组成评议小组,深入农户摸清实情,确保授信精准覆盖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农户凭信用即可线上便捷申请贷款,大幅提升审批效率,降低银行风险,真正实现“家家有银行、户户有授信”。
(三)全域信用,提升“信贷获得感”。整合政务信用数据,全面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评定。县农商行提供现场“一站式”开卡、绑卡、签约、用信服务,引导村民通过手机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灵活满足农村小额、多元、长期的信贷需求。
(四)逐村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利用公众号等平台推送通俗政策解读;线下组建专业宣传队,通过张贴海报、发放手册、金融夜校等形式深入村庄。累计开展“金融夜校”1050场,覆盖群众4.5万余人。设立金融服务公示牌,公开客户经理联系方式及线上申贷渠道,让村民“加到微信、找到电话、申请到贷款”一步到位。
三、改革成效:释放金融活水,赋能产业振兴
“四步法”实施以来,新县有效破解了农户“贷款无门、缺抵押、缺担保”困境。
1.贷款覆盖面显著扩大。在全县17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信息采集率100%,授信客户覆盖率达57.81%,用信覆盖率达13.01%。
2.融资可得性大幅提升。累计为2000余户涉农主体授信并发放贷款超2.5亿元。特别是通过“整村担保”有效支持了200余户种养殖大户解决无抵押融资难题。
3.服务效率明显优化。线上化、一站式服务极大简化了办贷流程,缩短了等待时间,“贷款难、贷款慢”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4.信用环境持续改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深入人心,农户信用意识显著增强,农村金融生态更加健康。
5.产业活力有效激发。畅通的金融渠道成为乡村振兴的“便民通道”和“快速通道”,有力助推了全县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改革启示:构建长效机制,打造营商沃土
新县的实践为优化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营商环境提供了宝贵经验:
1.政府主动作为是关键。政府通过设立担保机制、组织信用建设、协调多方资源,在破解市场失灵(抵押物缺乏、信息不对称)中发挥了核心引导和增信作用。
2.风险共担机制是核心。“政府+银行+担保+农户”的四方联动风险分担模式,有效平衡了风险与收益,调动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降低了融资成本。
3.信用价值转化是基础。通过“整村授信”和“全域信用”将农户的“软信息”和诚信转化为可量化、可使用的“硬资产”,是提升信贷可得性的根本路径。
4.基层治理优势是保障。充分发挥村“两委”、金融村官等地熟人熟优势,实现信息精准采集和信用动态评议,确保了授信的公平性与效率。
5.线上线下融合是手段。科技赋能线上服务(手机银行、网贷)与线下深度宣传(金融夜校、上门服务)相结合,是推动金融服务真正下沉、触达“最后一米”的有效方式。
新县“整村担保+整村授信+全域信用+逐村宣传”四步金融服务模式,是优化农村金融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它以制度创新破解融资瓶颈,以服务下沉提升便利水平,以信用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金融“活水”,为同类地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