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教育贵在“开门纳谏”,重在“实干作答”。泗店乡以“昼访夜谈”为抓手,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解民忧,将“吐槽声”变为“喝彩声”,将“急难愁盼”化成“实招硬招”。一条路、一汪水、一盏灯,诠释“小实事”里的“大民生”,让开门教育在为民服务中开花结果。
路畅景净:用脚步丈量出行的“新变化”
邹河村蚕头咀组的道路抢险,凸显出泗店乡“闻汛而动” 的速度。6月21日,暴雨刚过,就有群众在 “昼访夜谈” 中反映道路垮塌,乡党委政府立刻督促村“两委”赶赴现场,只见 15米长、10米高的土岸已被冲垮,水泥路悬空岌岌可危。干部们当场拍板:“今天就动工!”,迅速清理泥沙拓宽路面、外侧筑起 0.5米宽土岸警示,当天就消除了隐患。
而在计河村,“昼访夜谈”中村民提到的另一个烦恼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 村组公共区域垃圾桶配备不足,时常出现垃圾外溢、影响环境的情况。村“两委”同样放在心上,积极争取 “支部联支部”支持,很快筹购了40个垃圾桶,精准投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如今,不仅出行的路走得安心,村里的环境也因这些崭新的垃圾桶变得更整洁,群众的 “安全感”与“舒适感”,就在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里不断升温。
水润田畴:让土地长出丰收的“希望果”
邹河村6 月的“昼访夜谈”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草塘塘岸垮塌、管道破损的事儿 ——“蓄水不够,浇地都得看天”。乡驻村领导把这话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坎里,第二天就带着村干部勘察,没过几天,施工队就来了,修复塘岸、更换管道,干涸的农田重新 “喝” 上了水。
范店社区合湾组的河堰,更是“及时雨”。村集体出资1.6万元修建了长17米,高1.5米的河堰,把60 亩农田 “喂” 得足足的,39户150多人种庄稼再也不用“望天收”。
而计河村院墙洼的撂荒地变“宝地”,则是“昼访夜谈” 结出的另一颗“金果子”。村民说“水稻田没人种,都荒废了”,乡党委政府马上联系了种粮大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如今每亩年租金 300 元,亩产可达1200斤稻谷,按市价1.3 元/斤计算,收益可观,还解决了150 人次就业,荒田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灯亮心安:用光亮温暖回家的“每一步”
在计河村“昼访夜谈”中,院墙洼组不少村民提到“晚上出门黑灯瞎火,不安全”,村“两委”立刻行动,争取“支部联支部”支持,10 多天就装上了33盏路灯,47户140 余人告别了“摸黑走夜路”的日子。田铺洼组反映8 户37 人每天要穿过涵洞,之前装的两盏路灯不够亮,有人在“昼访夜谈” 中随口提了一句,没想到村干部记在了心上,一周内就加装了 2 个太阳能路灯,还琢磨出“太阳能板放洞外”的巧办法,让涵洞夜夜明亮。目前,泗店乡共安装、维修路灯283盏,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践行了"照亮回家路"的工程宗旨。
治患除忧:让日子透着安稳的“幸福感”
S205 省道石边组路段的“变脸”,是泗店乡从“解急症”到“除病根” 的生动写照。7月17日,邹河村群众在“昼访夜谈”中反映路上泥沙满地,乡党委政府当天就调来了推土机和消防车,组织人员清理。但干部们没止步于此 —— 考虑到汛期常出这问题,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顺着地形水势定方案,彻底治好了这“老毛病”,如今的省道又恢复了干净畅通。
邹河组旅游驿站旁的山体,曾因存在滑坡风险让周边群众“提心吊胆”。排查中发现这一隐患后,乡党委政府第一时间上报情况,随后联合县里相关部门共同勘察制定方案。通过挖除易滑坡的山体、砌筑防护围墙,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整治工程,彻底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截至目前,泗店乡共开展“昼访夜谈”30场,收集意见建议135条,村级自办47项,乡里协调解决问题50项,向上协调问题38项。下一步,泗店乡将继续以“昼访夜谈”为抓手,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难题,让开门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乡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